成语意思:谓书籍堆得高及栋梁,多至牛马运得出汗。形容藏书或著述之富。语出唐柳宗元《陆文通先生墓表》:“其为书,处则充栋宇,出则汗牛马。”
成语出处:语出唐·柳宗元《陆文通先生墓表》:“其为书,处则充栋宇,出则汗牛马。”
成语意思:持:拿。杖:木棒。指动武。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34回:“谁闹来着?你先持刀动杖的闹起来,倒说别人闹。”
成语意思:拆倒东边的墙,以修补西边的墙。比喻临时勉强应付。亦比喻临时救急,
成语出处:《中国民歌资料 纳布鞋》:“拆东墙,补西墙,先要顾前方。”
成语意思:懵懂:糊涂,不明事理。愚笨糊涂,资质低下
成语出处:元·无名氏《一枝花》:“倒不如痴呆懵懂,甘守着陋巷的这箪瓢。”
成语意思:腊月:阴历十二月。指一年将尽之时。
成语出处: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:“错过了吉日良时,残冬腊月,未必有好日了。”
成语意思:堆满屋子,装满车。形容书籍很多。
成语出处:明·胡应麟《诗薮·遗逸中》:“充栋盈车,鞠为黄壤。”
成语意思:懵懂:头脑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。人一辈子都很精明,但有时一下子糊涂。指聪明人也会犯错误
成语出处:清·荑荻散人《玉娇梨》第五回:“我苏友白聪明一世,懵懂一时。我此行虽因叔命,原为寻访佳人。”
成语意思:春天过去,冬天到来。形容时光流逝
成语出处:《新编五代史平话·周史》:“不然,厉兵秣马,春去冬来,使贼兵疲于奔命,俟其势衰,收之未晚。”
成语意思:春天萌生,夏天滋长,秋天收获,冬天储藏。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。亦比喻事物的发生、发展过程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夫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此天道之大经也。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。”
成语意思:见“拆东补西”。
成语出处:唐·寒山《诗》:“虽乃得如斯,有为多患累,与道殊悬运,拆西补东尔。”
成语意思:指四季或一年
成语出处: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28回:“只见绿一团,红一簇,也不分春夏秋冬,万卉千花,尽皆铺缀。”
成语意思:谓四处探问、打听。
成语出处:《平妖传》第十五回:“这些众人当一场生意,见神见鬼,东捱西问,那有消息。”
成语意思:同“东奔西撞”。
成语出处: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一:“终日间靠着些东涂西沫,东挨西撞,也济不得甚事。”
成语意思:时:时宜,时机。行动不失时机。指不做不切合时宜的事。
成语出处: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:“圣人敬小慎微,动不失机。”
成语意思:形容无固定目标,到处乱闯。
成语出处:明·高濂《玉簪记·依亲》:“骤然起兵戈,扰攘。卷尘飞,东奔西撞,娇儿拆散知何往?”
成语意思:到处奔跑。形容四处奔忙或为某个目的而四下活动。也形容到处逃窜。走:跑。
成语出处:元 魏初《沁园春 留别张周卿韵》:“甚年来行役,交情契阔,东奔西走,水送山迎。遥望神州,故人千里。”
成语意思:谓各奔东西,互不相关。
成语出处:明·无名氏《苏九淫奔》第二折:“你也光,我也光,东奔西向,我就养遍濮州城,你也难来拦当。”
成语意思:同“东逃西窜”。
成语出处:曹禺《王昭君》第二幕:“他打过多少次败仗,东奔西逃,最后决定了与汉家和好的大计。”
成语意思:指到处奔波
成语出处:杨朔《雪浪花》:“苦人哪,自小东奔西跑的,什么不得干?干的营生多,经历的也古怪。”
成语意思:谓流落四方。
成语出处:南朝·陈·徐陵《在北齐与扬仆射书》:“又闻本朝王公,都人士女,风行雨散,东播西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