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意思:广:多;众:许多人;大庭:宽大的场所。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
成语出处:明·屠隆《昙花记·冥词断案》:“世人造业,不论广众大庭,暗室屋漏。”
成语意思:教诲不倦的样子。藐藐:疏远的样子。讲的人不知疲倦,听的人若无其事。形容徒费唇舌。
成语出处:《诗 大雅 抑》:“诲尔谆谆,听我藐藐。”
成语意思:表现思念、怀旧之意。亦为慨叹仕途险恶、人生无常之词。
成语出处: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尤悔》:“陆平原河桥败,为卢志所谗,被诛。临刑叹曰:‘欲闻华亭鹤唳,可复得乎!’”
成语意思:见“骇人听闻”。
成语出处:《豆棚闲话·小乞儿真心孝义》:“[吴贤]忽一日仰天而叹,说出一句骇人闻听之言,道人生天地间,上不做玉皇大帝,下情愿做卑田乞儿,若做个世上不沉不浮,可有可无之人,有何用处?”
成语意思:使人目见耳闻感到震惊。
成语出处:《隋书·王劭传》:“或文词鄙野,或不轨不物,骇人视听,大为有识所嗤鄙。”
成语意思:华亭谷的鹤叫声。表示对过去生活的留恋。
成语出处: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尤梅》:“陆平原河桥败,为卢志所谗,被诛,临刑叹曰:‘欲闻华亭鹤唳,可复得呼?’”
成语意思:《水经注·河水一》引《述征记》:“盟津、河津忄互浊,方江为狭,比淮济为阔,寒则冰厚数丈。冰始合,车马不敢过,要须狐行,云此物善听,冰下无水乃过,人见狐行方渡。”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书证》:“狐之为兽,又多猜疑,故听河冰无流水声,然后敢渡。”后因以“狐听
成语出处:《水经注·河水一》引《述征记》:“冰始合,车马不敢过,要须狐行,云此物善听,冰下无水乃过,人见狐行方渡。”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书证》:“狐之为兽,又多猜疑,故听河冰无流水声,然後敢渡。”
成语意思:故意用假象或谎话迷惑人;使人产生错觉;不易分辨真伪和是非。
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九章:“显示出一种极左的面貌,来忧乱阵容,混淆视听。”
成语意思:形容人仪态端庄,姿容秀美。
成语出处:明无名氏《四贤记 会母》:“看他眉儿秀,额儿峣,鹄峙鸾停一俊髦。”
成语意思:见“含章挺生”。
成语出处:北周·庚信《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》:“公含章天挺,命世诞生。”
成语意思:亦作“含章天挺”。谓内怀美质而挺秀。
成语出处:晋·左思《蜀都赋》:“王褒炜烨而秀发,扬雄含章而挺生。”
成语意思:形容振作人心,挽回不良的社会风气。
成语出处:《梁书 明山宾传》:“此言足使还淳反朴,激薄停浇矣。”
成语意思:阶:台阶;庭:庭院。台阶前的垂柳,庭院中的鲜花。指美好的庭院景致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一回:“况那晨风夕月,阶柳庭花,更觉得润人笔墨。”
成语意思: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,使人来不及防备。同“疾雷不及掩耳”。
成语出处:《淮南子 兵略训》:“故善用兵者,见敌之虚,乘而勿假也,追而勿舍也,迫而勿去也,击其犹犹,陵其与与,疾雷不及塞耳,疾霆不暇掩目。”
成语意思:居停:寄居之处。寄居之处的主人。指房东。
成语出处:《宋史·丁谓传》:“帝意欲谪(寇)准江淮间,谓退,除道州司马。同列不敢言,独王曾以帝语质之。谓顾曰:‘居停主人勿复言。’盖指曾以第舍假准也。”
成语意思: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,才能正确认识事物;只相信单方面的话,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。
成语出处:汉 王符《潜夫论 明暗》:“君之所以明者,兼听也;其所以暗者,偏信也。”
成语意思: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君子有三变:望之俨然,即之也温,听其言也厉。”后以“即温听厉”称面受尊者的教诲。
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君子有三变:望之俨然,即之也温,听其言也厉。”
成语意思:行其计,听其言。形容十分信任。
成语出处:《金史·术虎高琪传》:“高琪止欲以重兵屯驻南京以自固,州郡残破不复恤也。宣宗惑之,计行言听,终以自毙。”
成语意思:款:通“窾”,空。对于不真实的话不要听信
成语出处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:“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,实不中其声者谓之款;款言不听,奸乃不生。”
成语意思:泛指高大富丽的建筑群。亭,有顶无墙的建筑物。
成语出处:宋·周煇《清波别志》卷中:“煇幼年亦得一诗云:‘翠微寺本翠微宫,楼阁亭台数十重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