循吏造句

“循吏”的解释

循吏[xún lì] 循吏 “循吏”之名最早见于《史记》的《循吏列传》,后为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直至《清史稿》所承袭,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、清正廉洁、所居民富、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。除正史中有“循吏”、“良吏”的概念外,到元杂剧中又有了“清官”乃至民间的“青天大老爷”的称谓。

用“循吏”造句

1、“江南”循吏的政治文化表现,更是东汉史的亮点。

2、循吏和酷吏在我国历史上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官吏类型。

3、同时这一部分还介绍了循吏传播儒家文化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条件.

4、维系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,循吏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和责任.

5、明前期的清官循吏数量较多,形成一个群体,明中后期的清官循吏数量锐减,成为偶发的个体。

6、后世专尚慈惠,或以煦煦为仁者当之,失循吏之义矣。

7、皇上近年来提拔寒门将相,惩贪腐,任循吏,步步削夺士族重权。

8、有学者遍阅二十五史,发现各代《循吏传》的择人标准都定得十分高,可说是好中选优,优中选萃,百千万中择一。

9、笔者正是在前人与时贤的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,将历史时间界定在西汉昭宣时期,着重对此时期的循吏作了深入探讨。

10、北宋中期的诗人梅挚生平虽不煊赫,但为官清廉,正直敢言,堪称循吏

11、博学能文,为政平和,对百姓很宽松和气,深受吏民爱戴,称他有古代循吏(奉职守法的官吏)之风。